「打call」这个词好像是一夜之间忽然流行起来的,各种偶像明星的微博评论下面清一色的迷妹迷弟排队「打call」。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潘粤明老师,当他凭着《白夜追凶》里的演技征服观众再次走红时,他终于从正面意义上了一次微博热门,然而他的关键字竟然是「call」???
可见「打call」一词是多么流行,又是多么深入人心……那么问题来了,「打call」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答案很简单:应援。「打call」一词就源自日宅的应援文化。
众所周知,日本是宅文化的发源地。这个由偶像、ACG延伸出的曾经只不过属于日圈的「小众文化」,现如今渐渐被更多的普通大众所熟知,圈子里的一些既定用语也被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使用,于是这些词就慢慢演变成了流行语,「打call」的流行就是最好的证明。
「打call」,原本的日语为「コール」,即: LIVE时台下观众们跟随音乐的节奏,按一定的规律,用呼喊、挥动荧光棒等方式,与台上的表演者互动的一种自发的行为。简而言之,「打call」就是对台上艺人的支持与喜爱。
这种行为在外人看来有些疯狂,实际上非常理性,真正看过日本「打call」现场就会发现,台下整齐划一的呐喊和一片荧光棒的海洋不知道有多美好!
所以说,「打call」并不是粉丝的疯狂举动,它甚至要基于三个基本要素才能成立。
首先必须是LIVE。
对日本宅文化稍有了解的小伙伴应该知道,日本的偶像文化是相当发达的,无论是现实偶像还是二次元衍生的偶像(包括声优),举办演唱会都是十分常见的活动,并且这些活动也是维持粉丝关系的最佳方式,比如日本的超人气女子偶像团体AKB48,她们就是靠着剧场LIVE发家的。
LIVE中的偶像们在台上拼尽全力唱跳表演,下面的粉丝情绪被带动,想为偶像加油打气,这种心情随着程度的变化,渐渐生出了行动。由此,无所不能的日本偶像宅们便发明了一种新型应援方式——打call,这种用动作和声音的应援法现已被发扬壮大,成了流行大趋势。
其次是需要呼喊并挥舞荧光棒。
「打call」中的call就已经说明了要呼喊这件事,呼喊的内容也并不是单纯的啊啊啊啊个不停,一般要按照表演的内容而定。
至于荧光棒,作为日系偶像应援的必备物品,挥舞的荧光棒能和舞台灯光相互辉映,绝对是提升氛围的利器。
最后一点就是集中。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在LIVE这种很嗨的环境下,大家的情绪都异常激动,如果你一句我一句以各种放飞自我的形式给台上的偶像应援,那画面不就和菜市场一样不堪入目了?所以要集中!
「打call」要有统一的口号、统一的节奏点、统一的动作,这样就可以发挥出应援本身最大的作用,从而达成会场的一致感,对舞台上的表演者来说也是最棒的鼓舞和激励。
听着像军事化管理似的,其实「打call」也没那么复杂。这种行为只是为了活跃气氛,通过应援让自己成为全场的一部分而已,所以并不需要强制执行,不喜欢的话大可以不参加。
但「打call」这种事,一旦玩一次就会觉得很开心,很上瘾,所以很多人都愿意参与到其中。如果你有兴趣看看日系LIVE,特别是偶像、宅向的LIVE现场,最好就不要矜持和冷漠脸啦,尽可能地让自己参与进去,一定会乐在其中!
当然,想要真正地参战LIVE,首先肯定要熟悉歌曲,掌握音乐的节奏;其次要多看「前辈们」的教学影片。一般来说一首歌的打call方式是比较固定的,只要多看看以前LIVE的视频,自然就能记住打call的时机了。而且,一般知名偶像的打call时机和方法会有专业的粉丝写文字、录教学视频,学起来很方便的!
说了这么多,「打call」这个词到底该怎么用?
其实,「打call」原本是宅男用在女偶像身上的,但是随着这个词的流行,男偶像(比如J家)的迷妹们也开始用了。
「打call」原本的气势磅礴也随之减弱,现在慢慢普及成「为ooxx加油到死」「支持ooxx一辈子」的意思,既不用喊口号,也不用挥舞荧光棒,只要一张表情包就足够。
在日本,「打call」还有进阶版,就是「オタ芸」,即「御宅(おたく)」的技艺,可译为宅艺、wota艺。
和「オタ芸」比,「打call」就显得很小儿科了……因为「オタ芸」的动作规模要大得多,对周边观众的影响也很大,在外人看来,「オタ芸」是一种极其癫狂的表达方式,通常很难被接受。
岚的综艺有一期就专门介绍了一下「オタ芸」,五子分别上阵相当出彩呢。
其实日本的宅文化很有趣,「打call」的流行也只是个开始,希望大家可以多多关注宅文化,可能会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