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11月,斯克拉达诺夫斯基兄弟用自己发明的活动放映机在柏林首次放映了自己制作的活动画面。之后,他们的三弟建议在节目中加进杂耍,这样便产生了德国早的"故事片"。
随着电影技术和电影业在各国的勃兴和发展,斯氏兄弟公司的机器和影片无力竞争,终被淘汰。1896年,O.E.梅斯特也搞起电影机械和影片制造业。他在自己的"人造光摄影室"里拍摄出一些影片,如《莎乐美》(1902)等。1911年,他拍摄了影片《一个盲女的幸福爱情》,获得了巨大成功。翌年,他又把丹麦女星A.尼尔森和导演U.格阿德聘至德国,致使他的梅斯特尔电影公司在第一次大战以前的德国电影业中首屈一指。当时,梅斯特尔公司年产50部影片以上,内容主要是喜剧和情节剧。从1910年开始,一些戏剧艺术家参加到电影业中来,包括著名的M.莱因哈特和他的弟子。莱因哈特为"联合影业公司"拍了《威尼斯之夜》(1914)和《幸福岛》(1914)。1913年,丹麦导演S.赖伊拍摄的叙述一个穷大学生向魔鬼出卖自己形像的《布拉格大学生》和由该片演员P.韦格纳与H.加雷恩联合导演的另一部内容怪诞、情节离奇的《泥人哥连》(1914)
1927年,一直从事实验电影、探索寻找新电影语言、拍摄抽象电影的W.鲁特曼拍摄了对纪录电影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柏林──大城市交响曲》;1928年,他又创作出有声实验片《周末》、《鸣响的浪潮》和《德国无线电》;1929年,又完成了第一部德国有声纪录片《的旋律》。
有声电影的出现,使德国电影业经历了第二次短暂的繁荣。有声片是从拍摄能反映音响效果的歌舞片、喜剧片开始的。大获成功的首先是《加油站的三个人》(1930,导演W.蒂尔),片中爱情加歌舞,一派升平。而此时正是经济危机时刻,全国有 300万人失业。伴随经济危机而来的是政治危机,德国徘徊于法西斯主义与革命之间,许多电影工作者则在这两极之间摇摆。典型的人物是L.里芬施塔尔。她先和左派的B.巴拉兹 合作写剧本,自导自演了影片《蓝光》(1932),然后又成了希特勒的忠实的追随者,拍摄宣传法西斯主义和希特勒的影片,如《德意志的胜利》(1935)等等。而G.W.派伯斯特,在他的第一部有声片《1918年的西部战线》(1930)之后,放弃了他的"新客观派",根据B.布莱希特的原作拍摄了《三分钱歌剧》,描写了警察和小偷狼狈为奸,国王加冕典礼的豪华仪仗队和失业者的凄惨行列相遇,对现实做了辛辣的嘲讽。他的第三部有声片《同志之谊》(1931)又突出地表现了和平主义思想。待到希特勒的威胁日益明显的时候,他干脆放弃了现实问题,去改编畅销小说。有声电影初期,乌发公司把美国著名导演斯登堡,请去拍摄了一部根据H.曼的小说改编的影片《蓝天使》(1930),由M.黛德丽和从美国回来的强宁斯,E.主演,获得巨大成功。
相关学校
德国有许多所培养影视人才的学校,著名的有慕尼黑电影电视高等学校(建于1967年),乌尔姆电影教育学院(建于1962年)。在威斯巴登有德国电影学研究院。全国电影刊物有《电影评论》、《电影回声》等。
折叠编辑本段电影节
主办的国际电影节有柏林国际电影节、奥伯豪森国际短片电影节与曼海姆国际电影节,曼海姆电影节专门推荐各国青年导演的处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