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32-1918

晚清时的日语如何“侵略”汉语_苏州佳禾日语

2019-05-10 07:30

日语侵略汉语一事也说明,抱残守旧是没有出路的,只有积极拥抱现代文明,才能始终保持文化的领先优势,自然才会有文化自信。否则就只能“拾人牙慧”,就像汉语学习日语这样。

晚清的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后,文化受到了巨大冲击,语言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汉语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曾广泛影响周边国家,尤其是日本,一度让我们无比自豪。随着日本近代的崛起与中日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日语逐渐开始进入中国,并“侵蚀”到汉语,呈现出了一种语言倒灌的现象。在不知不觉中,国人也开始使用日语,甚至还有70%汉语用词源于日本的说法。虽然说法实在过于夸张,但也说明,日语对汉语的是影响是深刻的。


一个国家语言的崛起自然是国家实力的体现。19世纪60年代,日本开始实行维新,并成功实现转型,一跃成为东亚大国。从那时起,中国慢慢开始仰视日本。直到甲午战争后,中国对日本几乎成膜拜状态,纷纷以去日本留学为荣。中国留学生通过留学日记、访日游记、书籍翻译等方式,将大量的日语用词传播到中国。这些日语用词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民生等各个领域,可谓包罗万象。经过不断传播与推广,众多舶来语在中国落地生根、生根发芽,潜入汉语队伍中,成为汉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日本汉字词典

根据相关专家对汉语外来词的语种统计,在近代汉语2207个外来词中,有1019个来自日语,45.72%,仅次于英语。貌似日语的影响力很强大,但其实不然。日语更多充当了“二道贩子”的职能。也就是说,日本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引进了很多西方词语成为日语。而中国后来又向日本学习,被改装成日语的西方词语再次被引入到汉语中。如“政治”、“经济”、“ 社会”、“文化”、“物理”等词,就是日语吸收了西方用语,然后又被引入汉语的。日语就是一个中转加工站。


1877年,黄遵宪成为驻日使臣。他用八年时间编纂了50余万字的《日本国志》,向中国展示了一个全面、立体又生动的日本。在这部书中,有大量日语用词被汉语吸收,如“宪法”、“立宪”、“政体”、“政党”、“国会”、“内阁”、“主义”、“国旗”等词语。黄遵宪没有说明这些词是否来源于西方,但卿美兄倾向认为,这些用语来源于西方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宪政的概念本身就源自西方。在《日本国志》中还有一些生活用语,给人感觉日本味道的确更浓一些。如“邮便局”、“相扑”、“写真”、“蒲团”、“私立”、“教员”、“小说”、“训导”等词语。


卿美兄形容日语的“二道贩子”,并非日语原封不动地转手,而是事先经过日语加工的。日语与汉语同根同源,日语在吸收西方词语时,通常采用意译的方式,如“解放”、“供给”、“说明”、“共同”、“断交”、“失踪”。还有一种是借形词,只借字形、词义,“干部”、“机构”、“表决”、“主观”。这种借形词,按卿美兄的理解,应是日语在翻译西方词语时先借鉴了汉语,然后经过加工,汉语又吸收了日语。


除了以上沿用至今的词语,当然还有一些日语被中国人半路抛弃了。如“爆弹”,其实就是炸弹。这个词语明显源于清末赴日留学的**党。据说是借梁启超之手传入中国。梁启超逃亡日本后,曾专门学过日语。“日汉同文,学日文三月小城,半年大成”。在日期间,梁启超写了大量文章,其中夹杂着很多日语,就如同今天外资企业的骚年,说话总是爱夹带英文。

类似“爆弹”这样被抛弃的的日语还有很多,如“美点(优点)”、“知人(熟人)”、“昨今(最近)”、“奉仕(服务)”。其实,说抛弃也不是很准确,应该说是被汉语同化、改造了。还有一类词,是日语根本没有战胜汉语,直接被PK下去了。如一种常用画圆的数学仪器,古汉语就是“圆规”,而日语翻译成“二脚器”、“两脚规”。日语的翻译比较直接、更形象,但中国人还是沿用了“圆规”一词。


之所以日语对汉语的影响如此之大,纯粹是因国人偷懒所致。晚清时期,中日差不多同时向西方学习,而中国觉得学习西方过于繁琐,难度也很大。不说别的,去欧美考察一次,坐船就需要一个月,耗时耗力费钱。而此时,恰好日本学习西方修成正果。看到日本的成功,中国人顿时像找到了一条捷径。去欧美,不如去日本,逐渐成为中国政界、学界的共识。戊戌变法前夕,1896年,康有为向光绪上奏《请广译日本书派游学》,强调:“若学东洋,译东洋书,则速而又速也。 是故从洋师不如从洋文,译西书不如译东书”。


到底近代汉语吸收了多少日语呢?这个众说纷纭,至今也没有定论。根据1984年出版的《汉语外来语词典》统计,共有772个日源外来词。在这些日本词语中,虽然吸收进了汉语,但有些很少使用,只有涉及到日本时才会使用。比如“株式会社”、“歌舞伎”等。


还有一些词,再次凸显了日语“二道贩子”的本质。如“天堂”、“地狱”、“缘起”、“觉悟”、“境界”等词语。这些词语明显感觉与宗教有关。事实上,这些词语本是中国汉唐时期从佛教翻译而来,但被日本借鉴过去后,又再次传入中国,成为了日本外来语。卿美兄的疑问是,既然汉唐时期就已经开始作为汉语使用,为何又被日语逆袭了呢?或许只能说明,这些词语在汉语中曾经中断过,在崇日的背景下,又被日语借机钻了空子。


日语侵略汉语的现象不止晚清独有,在民国及以后的很长时期都曾存在。因此,1984年版的词典无法真实反映晚清的情况。商务印书馆1915出版的《辞源》 倒是应该更加接近真实。该词典显示,日语借词 240 个,如沿用至今的“俱乐部”、“保证金”、“保险”、“市场”、“乘客”等词。由此可见,70%的汉语源自日语的说法就太扯了。


自唐以来,汉语对日语的影响一直是单向传输模式。直到晚清时期,日语借助国力的崛起实现了格局扭转。日语“倒灌”汉语,虽说也是语言发展的正常现象,但这种“反哺”多少还是有点讽刺,尤其是对那些以中华文明引以为傲的国人来说,更是无法接受。


不能接受也没办法。日语侵略汉语一事也说明,抱残守旧是没有出路的,只有积极拥抱现代文明,才能始终保持文化的领先优势,自然才会有文化自信。否则就只能“拾人牙慧”,就像汉语学习日语这样。


关键词:苏州园区日语学习